黄河中下游中国碳消费数据库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1,2]。而当前大气中CO2的浓度空前增加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异常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3]。大气中CO2含量迅速攀升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工业文明大发展而引起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燃烧。研究表明,所有生产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满足人们的最终消费需要[4]。目前关于碳排放的研究开始由产业向消费碳排放转移[5]。基于家庭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核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比较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从家庭特征和个体决策两个方面对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居住区内家庭直接能耗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把握家庭人文因素对城市居民家庭直接能耗CO2排放的影响规律、有针对性地调控城市居民CO2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低碳研究小组制定了低碳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省份的统计年鉴、中国能源年鉴等,收集了各指标的主要数据。本数据库主要分为5个子数据集。

数据直达链接

(1)2005-2008年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数据

本套数据选取的空间对象为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时间段为2005-2008年4个年份,每个年份的数据表包含39个字段,其中城市经济发展与效益类12,城市社会与科教发展类8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类8个,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类11个。另外,关于2008年以后的数据,以及碳排放核算的数据,随后陆续补充。

(2)黄河流域典型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资料

本套水文数据涵盖了黄河流域开封、郑州1045个典型2015/12/22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数据。包括城市家庭人均冬季取暖碳排放、炊事用气碳排放、私家车碳排放、用电碳排放等数据。数据对、调控城市家庭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3)2005-2009黄河下游沿岸地市碳排放资料

本套碳排放数据涵盖了自2005年省级年鉴中出现“单位GDP能耗”指标以来至2009年的黄河下游沿岸21地市相关数据。数据由河南大学低碳研究组搜集整理。包括能源消费总量(万t标准煤)、CO2排放量(万t)、CO2排放强度(t/万元)以及人均CO2排放量(t标准煤/人)数据,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4)1990-2009黄河中下游沿岸主要省份低碳经济评价资料

本套统计数据涵盖了1990年到2009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沿岸主要省份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主要包括压力子系统数据(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能源消费、人均汽车拥有量、碳排放增长速度)、状态子系统数据(脱钩状态、第三产业比重、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影响子系统数据(区域单位面积碳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响应子系统数据(零碳能源能源比例、集中供暖比例、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R&D经费占GDP比重、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程度)及其他相关的中间数据。

(5)2000-2009郑汴都市区碳排放资料

将都市区CO2排放源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商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与其他行业的合并)和居民消费等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重点分析工业部门的碳排放特点。部分能源消费数据通过估测、计算而得。其中,农业部门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煤炭、柴油、电力消费量的加总;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包括17种化石能源及电力和热力的消费量;建筑业能源消费量根据河南省房屋建筑单位施工面积的能源消费量与郑汴房屋建筑施工总面积折算而得;交通运输业2006~2010年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0~2005年数据由郑汴汽车、货车百公里耗油量与郑汴两市汽车、货车拥有量推算而得;商业能源消费量根据河南省单位增加值能耗与郑汴商业增加值换算而得;居民消费的能源数据基于河南省居民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口总量计算而来。另外,平均低位热值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规定的分品种能源平均低位发热值,含碳量数据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的缺省值,电力CO2排放系数采用华中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热力CO2排放系数根据标准煤折算而得,折算系数取2.493。

一级低碳发展类型

二级低碳发展类型

全球气候变化下多尺度低碳发展研究框架